然而他们却“自得其乐”,而无错的我们却因此陷入无法挣脱的自责与愧疚之中。
一个东北大哥回家,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着做茶叶蛋,却意外发现煮茶叶蛋所用的茶叶十分“眼熟”。
大哥内心一瞬间“炸”了,他还没怪母亲把收藏的“好茶”煮了茶叶蛋,反过来母亲倒有些责怪他把茶叶给放过期了。
但这话,大哥不敢跟父母讲,他怕父母了解事实后心疼,只能自我进行“消化”。
原本,大哥想着父母苦了一辈子,如今家里有条件,趁着过年带父母好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吃吃各地的美食。
可没想到,门是出去了,钱也没少花(单是租一个月的别墅就花了5万元),可父母全程想的不是玩与吃,而是“节俭”。
到了三亚,父母天天就是吃这些花卷,每天热两回,热到最后花卷硬得像块石头似的,父亲咬都咬不动了。
大哥跟母亲商量过多次,把这些花卷扔了吧。可每次大哥一说,母亲就哭,大哥只能作罢。
回去时,母亲不仅要把剩下的花卷装回去,还要把老两口攒下来的东西通通拿回去——剩菜、剩饭,没喝完的饮料、卫生纸,包括临时购买的扫把。
大哥知道说不动父母,便提议让快递邮回去。可快递上门取件了,却被父亲撵出去了。
叫来几辆出租车,可一看大哥这一家的“阵仗”——大箱、小箱17件行李,还有一个背后绑着扫把的大姨,出租车调头就走了。
最后,大哥一家人都没赶上飞机,退机票扣了好几千块钱的手续费,改乘火车才回到了家。
这句话说的是“节俭”,但又绝不是视频中大哥父母那种“节俭”,当节俭的结果成为一种变相的“浪费”时,这种“节俭”就不再是一种美德。
这个大哥的视频火了以后,网友们纷纷用自己的“同款”父母去“声援”大哥。
家里有一桶过期的花生油(150块),父母舍不得扔,七八十岁了用这过期的油炒菜,老两口得了急性肠炎住进了医院,
不仅如此,家里有上等的海米,老两口不舍得吃,一放就是好几年。一次孙子孙,
老两口拿出已经长了“绿毛”的海米,用水洗了给孩子炖汤,结果全家老小全住进了医院。
我想起了我家某位老人,四块鸡蛋糕发霉了,吃了两块拉肚子了。然后说“反正已经拉肚子”,就把剩下的两块也吃了。
回老家想用自动洗衣机洗加绒四件套,婆婆不让,说用洗衣机洗,会把洗衣机搞坏的。然后,婆婆便抱着四件套去河里洗了……
我带老妈去西藏旅游,路上一直叨叨这个浪费钱了,那个浪费钱了,一路上竟生气了。这也就算了。
刚泡上的方便面舍不得放下,便把水倒了带着上了飞机,等到了成都转机,连忙找个店铺要了免费的开水,倒进方便面桶,吃了。
比如:我公婆把五粮液拿去泡菜了,这也算了,来城里住了一段我们的房子,老两口回家前,趁我们上班,把家里能卖的都给卖了——烘干机、哑铃、健身器,还有堆在屋里的几千本书。
比如:我那年过80的老母亲到家里呆了一个月,我让她好好休息,她却一天天地扫地拖地,怎么说都没有用,这也算了。
有一天将我存了好些年的五粮液倒进了见底的泡红枣枸杞的酒坛里,等我回来后还告诉我,出去时再买几瓶,把酒坛倒满。
从这些网友的叙述中,显而易见我们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或是特例,而是当前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不得不承认,加缪的这句话,对人性之中某种内在的东西,概括得太过准确了。
在我们的父母身上,确实就存在着这么一种“乡愁”。他们看似活在生活富裕的当下,可他们的心、目光还有灵魂,仍关注在过去的那段贫瘠的生活中,久久不能自拔,也不愿脱离。
他们为了让自己心安,就只能尽可能地抓住自己与“过去”的联系——抓住他们在过去贫困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以此来对抗当前他们还无法适应的生活。
他们在这种“对抗”中感到心安,也在这种“对抗”中获得了一种“自虐式的感动”。
我们明明给父母买了好几百块钱、好几千块钱的衣服,但是他们很可能一年只穿一次,说舍不得,宁可让新衣服受潮、发霉、被虫蛀,却只穿二三十年前的旧衣服。
我们明明给他们买了一双双的好鞋,可他们一看到二三十块钱的鞋还会去买。结果,二三十块钱的鞋穿得破洞又掉底,而好鞋也放到了开胶、变黄。
我们的父母在这种生活中“自得其乐”,这其中的“乐”也包含着他们自认为用“牺牲”给予我们爱。
一位知乎网友在《过度节俭的父母,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愧疚感吗?》中回答道:
“会的,真的会。他们的过分节俭,会让我在用钱享受生活的很多时候,背负着浓浓的负罪感,尽管我已经很久不跟爹妈要钱了。”
是的,他们活在自我的满足中,极力地“节俭”,过分地“节俭”,而我们则活在深深的负罪感之中,感觉自己愧对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觉自己没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当我们仅仅是在正常的消费中,可一旦想到如今还极力节俭的父母,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会让我们感到可耻与羞愧。
终于,我们的父母在“乡愁”的接引下,虚幻地生活在了过去。而我们却在父母的影响下,处在了过去与现在的交界处——不知究竟该向前,还是该退后。
但是,如果因为“节俭”,损伤了健康,损伤了生活应有的幸福愉悦感,那么这种带来更大损失的“节俭”就不应该要,同时这种“节俭”也并不是节俭。
“有钱人要是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他有一天变成穷人,那么即使他有无限的财富,实际上也像冬天一样贫困。”
比贫困更可怕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贫困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贫困在一个人脑子里刻下的贫困思维。
如今的我们,其实是能适应贫困和富裕的生活的,像《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那样:
但是我们的父母已经做不到了,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对他们而言都是同一个“世界”。
当然也可能,父母在内心早已认同了我们所讲的“理”,只是他们没办法说服他们的心。
其实,只要多想想他们在过去吃过苦,多想想他们的本意也并不想浪费,那么有些事,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也就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吧?
如果真的希望父母幸福,也没必要非要在“节俭”的问题上较劲,既然他们能从中找到踏实感与愉悦感,我们作为儿女的,也就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想要的尊重与包容吧。
有一天,一个女儿回家帮父母打扫旧房子,面对“垃圾”如山的房间,这个女儿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偷偷给扔了。
母亲回到家,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心如刀割掉下了泪。几天后,这位母亲的头发都白了,苍老了将近十岁……
所以,在观念和理念的对抗中,哪怕我们明知自己是对的,可如果就需要一方退步的话,那么还是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