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科技IPO:董秘频繁向供应商借款 遭质疑内控管理是否健全有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 > 酒包行业

海阳科技IPO:董秘频繁向供应商借款 遭质疑内控管理是否健全有效

2025-04-27 酒包行业
  • 产品概述

  提交沪市主板IPO申请19个月零7天后,赶在2025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阳科技)二轮问询回复正式在上交所官网公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其IPO下一步有望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不得不说的是,海阳科技IPO进展颇为缓慢,于2023年6月30日,海阳科技向上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随后又用了近半年时间完成了上交所对其首轮问询回复后,就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直至此番二轮问询回复披露。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与其同日递表上交所主板的企业中,有12家已经终止,1家企业也就是天有为已于2024年12月27日拿到了批文,已问询的共有两家,海阳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从最初向监管层递交上市申请,到如今海阳科技已经历经了长达近20个月的等待,还未能完成上市梦想。

  追溯海阳科技最初上市进程,早在2019年,其就真正开始启动了IPO上市工作,并于2020年1月1日完成了股改,2022年11月10日与东兴证券签署了辅导协议,11月22日顺利在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完成了辅导备案。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6年7月20日的海阳科技是国内一家从事尼龙6系列产品研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基本的产品为尼龙6切片、尼龙6丝线和帘子布。

  根据海阳科技此次IPO计划,其欲通过发行不超过4,531.29万股新股以募集6.12亿资金投向年产10万吨改性高分子新材料项目(一期)、年产4.5万吨高模低缩涤纶帘子布智能化技改项目等两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海阳科技从递表迄今耗时了592天仍未获得上会时机,与2024年之前的两年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的境地直接相关。

  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这显然难与证监会此前提出的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为市场提供更优质多元的投资标的规定相符。

  更引人关注的是,海阳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中持续三年进行了现金分红,最近的一次是在2023年5月6日也就是此次递表前55天,难免引人质疑有上市前突击分红的嫌疑。

  纵然早在2021年时其扣非净利润就已达到2.75亿元的规模,但在随后两年,却并未能让海阳科技盈利能力实现更进一步的飞跃反而出现了持续下滑。

  据海阳科技此前提交的IPO申报材料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间,其营业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分别为39.47亿元、40.67亿元、41.13亿元,但对应扣非净利润却从2021年时的2.75亿元,大幅度地下跌至2022年的1.50亿元暴跌了45.42%,到了2023年又下滑了19.55%跌至1.21亿元。

  2021年时,海阳科技主营业务毛利率还为15.05%,随后的2022年,便下滑至10.37%,到了2023年,它的毛利率已不足10%仅为8.12%,及至2024年上半年更是跌至7.83%。

  2024年上半年,海阳科技主营毛利率仅为7.83%,这几乎回到了2020年主营毛利率7.47%的水平。

  海阳科技表示,尼龙行业竞争逐渐加剧,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带来下游需求波动,是其近年来主营毛利率一路走低的主要因素。

  事实是,在经历了2021年帘子布产品单价大面积上涨后,尼龙6帘子布单价下滑,是导致2022年、2023年净利润下滑的主因所在。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帘子布因2021年境外产能受限,大量订单流向境内,当年帘子布售价达到了十年内行业高点,随着2022年境外产能逐步恢复,帘子布出口及内需减淡,境内市场价在2022年开始下降。

  而海阳科技在尼龙6帘子布行业中排名第二,其单价能否保持稳定就成为了净利润是否可持续保持的关键。

  盈利能力不佳,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这显然成为了此次海阳科技IPO推进缓慢的关键之一。

  在海阳科技IPO招股书中,其选取了六家被其认可的同行业可比企业作为参照,分别为聚合顺、恒申新材、华鼎股份、台华新材、海利得、恒天海龙。

  在2023年中,这六家公司营收除了聚合顺、恒申新材分别下滑了0.31%和3.30%外,其余四家均呈现了增长态势,华鼎股份和台华新材营收增幅更是分别高达33.14%和27.07%。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六家公司营收增幅平均值为10.42%,而海阳科技当年营收仅增长了1.12%。

  扣非净利润持续下滑,这自然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首当其冲的第一问便是关于业绩波动,要求说明报告期内业绩变化的原因,变动趋势与行业是否一致。

  令海阳科技欣慰的是,当时间进入2024年1-9月,其实现盈利收入41.78亿元,同比增长了47.13%,实现扣非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99.05%,更是超过了2023年全年扣非净利润。

  众所周知,主板要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

  在过去几年中,海阳科技虽然在2021年迎来了业绩爆发,但整个IPO报告期内扣非净利润大幅度波动,盈利能力或不符合业绩稳定要求,会否因业绩稳定性受挫目前还有待观察。

  而海阳科技此次IPO存在诸如转贷,与关联方或第三方直接进行资金拆借,利用个人账户对外收付款项等财务内控不规范的情形,这中间惹眼的是董秘王伟曾三次向供应商大手笔借款,无疑会让监管层质疑其IPO是不是满足上市相关要求。

  除了盈利能力持续性待榷外,海阳科技与既是股东也是第一大供应商恒申集团之间渊源颇深,二者间的深度关联关系也是引人侧目。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恒申集团均位列海阳科技第一大供应商,各期海阳科技向恒申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10.49亿元、11.57亿元、11.04亿元、12.01亿元、10.18亿元,占采购总额比分别为48.13%、39.00%、34.93%、36.30%、42.57%。

  不仅如此,恒申集团也是海阳科技客户,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销售金额分别为3,406.27万元、5,312.05万元、3,820.45万元,450.42万元。

  事实上,恒申集团除了是海阳科技重要供应商与客户关系外,也是其持有5%以上股东,位列第五大股东。

  工商信息数据显示,恒申集团成立于2010年8月3日,法定代表人为陈建龙,是集化工、化纤及新材料为一体的先进制造业公司集团,2022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45位、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第153位。

  2018年12月,恒申集团透过受让海阳科技员工股东股权入股,受让价格为4元/1元注册资本,2019年3月恒申集团又增资58.8174万元,发行前持有海阳科技7.84%的股份。

  在入股两年后,即2020年,恒申集团就出现在海阳科技前五大供应商之列并且在其IPO报告期的各年份中均位列第一大供应商之位。

  2020年当年,恒申集团便成为了海阳科技第一大供应商,随后恒申集团继续断层式成为了海阳科技的第一大供应商。

  回复函披露,2019年,海阳科技董秘王伟曾向自然人陆青青借款500万元用于代垫公司部分奖金、薪酬(其中220.21万元用于代垫销售费用,279.84万元用于代发中高层的薪酬奖金),而陆青青实为恒申集团项下子公司福清博勤仓储有限公司的财务专员,上述500万元实质来源于恒申集团实控人陈建龙。

  2019年9月19日,陈建龙委托陆青青将500万元汇至王伟父亲王金宝个人账户,王金宝收款后当月分笔将500万全部转给王伟。

  此笔借款在接近三年后的2022年6月,王伟收到了海阳科技汇款551.86万元,王伟收款后将551.81万元汇至陆青青账户(其中0.05万元为王伟的款项),其中51.81万元为借款利息,年化利率约4%。

  按照海阳科技的解释是,2019年,王伟向陆青青的借款事项已经经过了当年董事会审议通过。

  除了上述借款外,2020年6月和8月,董秘王伟还曾分别向供应商泰州市海陵区惠明制线厂实控人王春宝和泰州宝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法人洪清分别借款200万元、1,000.00万元,分别用于个人购房和董事高管购买股权,归还日期分别为2022年8月、2021年7月,对应分别支付了5万元、40.18万元利息。

  虽然海阳科技表示报告期内不规范的情形均已在报告期内整改完毕,且对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价,认为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但整改是否彻底有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供应商与拟IPO企业之间的真实关系,是监管层在对拟IPO企业审核时着重关注所在,还在于这其中很可能涉及到利用资金进行体外循环的行为。

  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就要求保荐人、申报会计师说明是不是真的存在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向客户、供应商及其关联方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存在体外资金循环。

  而恒申集团实控人能为海阳科技提供借款,显然海阳科技与恒申集团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这也引起了上交所关于恒申集团在海阳科技公司治理、实际经营运作中所起的作用的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海阳科技销售给恒申集团的尼龙6黑切片价格较其他第三方高18.11%。

  虽然海阳科技自述,恒申集团与公司股权合作有利于加强双方在业务产品、资本等领域的合作,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关系。

  但这背后,与恒申集团同时存在关联采购和销售的关系,正如监管层所质询的那样——“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是不是真的存在对发行人或关联方的利益输送”,仍有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证明的空间。

  此外,海阳科技扣非净利润在近几年中持续下滑波动的同时,其研发能力也备受质疑。

  在2022年和2023年,扣非净利润下降的同时,海阳科学技术研发人员规模也在持续收缩,而其整体员工人员却在持续增加,也从侧面可见近年来研发所处尴尬窘境。

  据海阳科技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21年末,也就是其近年业绩发展的巅峰期,海阳科技共有员工1520人,到了2024年上半年,其员工数增加至1712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几年中,海阳科学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却在持续下滑,由2021年的6.51%,下滑至2022年和2023年的6.10%和5.39%,到了2024年上半年更进一步下滑至4.56%。

  同期间,海阳科学技术研发人员总数从2021年的99人缩减至2022年和2023年的92人和87人,2024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减少至78人,较之2021年总计减少了21人。

  对于海阳科技这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持续减少尤其是在IPO进入关键期的当下还在减少,这就不由得不让人对其能否保持研发和技术的先进性产生了质疑。

  海阳科技在最新更新的招股书中也承认,经验比较丰富的研发人员是企业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但研发人员持续减少又如何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呢?

  与研发人员数量同样持续减少的还有海阳科技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海阳科学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8,963.78万元、8,066.55万元、7,433.08万元、6,071.04万元,一路走低,占当期营收比重分别为2.27%、1.98%、1.81%、2.21%。

  随着研发人员的减少,让原本与同行可比企业相比就存在差距的海阳科技,在研发投入比上进一步与同行拉大了差距。

  数据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同行可比企业研发投入比平均值分别为2.69%、3.07%、2.92%,而海阳科学技术研发投入比仅分别为2.27%、1.98%、1.81%,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

  事实上,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重要考量,若长期投入偏低,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也会使得监管层更加审慎以待。

  虽说海阳科技在IPO报告期内,营收保持了增长,但在研发投入上,力度很难与营收增长匹配,同时研发投入比也远低于可比公司中等水准,一路走低的研发费用,这也让人怀疑其能否支撑起海阳科技业绩发展。

  顺利回复完二轮问询,自2019年就启动IPO的海阳科技,最终能否迎来上会时机,又能否顺利过会乃至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Copyright © 米乐电竞|米乐电竞m6|米乐m6ap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