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外卖,如今已成为现代都市上班族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吸引客户,商家、平台推出各种打折、减满活动以及优惠券。
但一些消费者发现,看似不起眼的外卖打包费却缺乏统一标准。打包费根据消费者的点单自动生成,收费的多少更是五花八门。
面对没选余地的打包费,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这笔糊涂账。商家设置的外卖打包费如何收取?是否有规律可循?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做了调查。
北青报记者登录外卖平台,查询粥类、炖汤类外卖包装相近的打包费。在嘉和一品的一家门店内,北青报记者在平台选购了同为约450克的招牌八宝粥和红豆薏米粥各一份,总打包费显示为3.5元,在打包费明细里能够正常的看到,招牌八宝粥每份收取1.5元,红豆薏米粥每份收取2元。如果将粥品更换成同为约450克的招牌八宝粥和招牌皮蛋瘦肉粥,总打包费则显示为3元,招牌八宝粥每份收取1.5元,皮蛋瘦肉粥每份收取1.5元。重量相同的红豆薏米粥的打包费莫名多出了0.5元。
在火齐潮汕砂锅粥的一家门店内,北青报记者查到同为约500克的皮蛋瘦肉粥(1人份)和干贝虾粥(1人份),打包费均为每份3元;而同样约500克的花胶走地鸡粥(1人份)和松茸竹荪粥(1人份)的打包费却都为1元。
按照正常判断,2人份或3人份粥品的打包费应高于1人份,但火齐潮汕砂锅粥门店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约1000克的干贝虾粥(2人份),打包费标注为每份4元;约1500克的干贝蟹虾粥(3人份),打包费为每份6元;约1000克的花胶走地鸡粥(2人份),打包费标注为每份1元,而更重的约2000克的土豪鲍鱼花胶鸡粥(3人份),打包费也为每份1元。干贝虾粥的打包费按照重量递增,而花胶走地鸡粥和土豪鲍鱼花胶鸡粥似乎是按照整个单品进行的设定。打包费的收取标准,令人一头雾水。
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上述查询的粥店外卖包装为纸质桶装包装,那么使用瓦罐作为容器的炖汤类食品的打包费是否会更贵呢?北青报记者在晨曦炖汤店发现,使用瓦罐作为容器的1人份例汤套餐(含米饭和三个小菜)外卖打包费为每份3元,单点例汤的打包费也为每份3元。北青报记者同时发现,虽然打包费都为每份3元,但每份套餐中的打包盒数量明显多于单点的例汤。这家店的打包费显然不是按照打包盒数量的多少计算,而是按照单品(成套)统一计算。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查询了包装相对简单,不使用塑料打包盒的汉堡打包费。在汉堡王的一家店中,法式黑松露风味安格斯单品汉堡的打包费为每份1元,菠萝芝汁双层牛堡的打包费为每份0.8元。
对于套餐中,同样包含汉堡、炸鸡(或鸡块)、可乐三种商品的打包费,汉堡王一家店中的金选安格斯牛堡单人餐收取2元/份,肯德基一家店中的劲脆鸡腿堡三件套收取1.2元/份,麦当劳则未显示需要打包费。除此之外,不同的汉堡店,单品汉堡的打包费从1元至3元不等。
外卖平台是不是能够对商家的打包费进行限制?平台如何对打包费来管理?北青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美团和饿了么平台。
“餐饮品类纷繁复杂,从一个烤串到一份烤鱼,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完全不同。不同商户的包装成本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很难一刀切地对商家打包费进行限制。”美团外卖打包费专项治理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平台严禁商家对消费的人设置不合理打包费的行为,会基于各地餐具的实际价格水平,对商家的打包费设定参考上限,以此来避免商家设置不合理打包费。消费者若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平台一经核实,将根据商家违规程度进行整改处理。
据介绍,目前,美团外卖已经上线元打包费封顶等产品功能,对商家不合理的打包费进行拦截。平台日常也会加强对商家的巡检工作,对打包费设置不合理的商家,平台将视具体违规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饿了么方面表示,提倡商家适度、合理使用餐具包装,并要求商家必须在下单结算页面清晰展示打包费用明细,严禁任何形式的强制收费。针对有少数入网商家收取较高包装费的情况,今年起,饿了么发起“蓝色星球”计划,通过明示包装收费标准、完善反馈渠道、主动价格管控三大方面,来做包装费的管理管控。
消费者若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平台一经核实,将根据商家违规程度进行整改处理。此外,平台也在价格管控方面持续开展治理,禁止商户设置高额包装费,加强对典型场景的专项治理。
市场经济下,商家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但是消费者也要有知情权。比如,北青报记者查询到的潮汕砂锅粥店,都是外卖打包,使用的包装也相同,装皮蛋瘦肉粥的打包盒收费3元,装花胶走地鸡粥的打包盒收费1元,消费者多支付的2元打包费,到底是什么钱?商家并未向消费者说清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打包费是餐饮行业支出的成本,在外卖中适当收取是正常的。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商家的收费标准要公平合理,要根据其实际的支出成本和服务进行定价,不能“漫天要价”。其次,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强迫消费者只可以使用包装精美且高价的包装盒,消费者有权选择正真适合的包装。“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建议商家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不同种类的打包盒,让消费者能够选择。一些可以合并同类项的食品,如主食等,消费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打包在一起,这也符合包装减量、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
点份麻辣烫打包费4元、点份肯德基打包费2元……在当前的外卖市场中,消费者普遍反映,在订购外卖时除了支付食品本身的费用外,还需额外支付打包费和包装费。不少知名品牌的外卖平台及餐饮连锁店均存在此类情况,这些额外费用通常以固定金额或按订单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然而,这种收费模式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为此,上海市消保委发表观点称,强制收取外卖打包费影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首先,外卖产品的价格理应包含基本的打包费用。在消费者购买外卖食品时,打包是服务的一部分,理应被包含在食品价格中,而无需额外收费。单独收取打包费无异于对消费者进行了二次收费,这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其次,将外卖打包费作为价外收费,实际上是一种“低开高走”的商业套路。消费者在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外卖价格时,往往会因为额外的打包费而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这种做法不仅模糊了价格透明度,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最后,以环保名义收取的包装费实际上是对“禁塑令”的扭曲。一些商家以环保为名,对包装袋、包装盒等进行额外收费,这不仅未能有效减少外卖包装的使用,反而因为外卖包装成为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导致其使用量不减反增。这种做法既背离了环保的初衷,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综上所述,上海市消保委呼吁规范外卖市场的收费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外卖服务时,要仔细阅读费用明细,避免因不透明的收费而遭受损失。
消费者王女士发现,线上点肯德基外卖,被多收了2元打包费。“就最近开始收的,以前都没有。”对此,肯德基宅急送官方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外送产品的服务体验,对外送打包袋进行了保温升级,并提供专人打包服务,酌情收取打包服务费。比如,正餐及夜宵方面,鸡类小食单品、甜品、配餐打包服务费为0.6元/份,汉堡、卷、饭单品打包服务费为0.8元/份,全鸡打包服务费为1元/份,单人餐、4件及以下小食甜品套餐打包服务费为1.2元/份。与此同时,肯德基宅急送也将原本9元的配送费下调至6元。
而在外卖平台,收取打包费,已较为普遍。“我点一份杨国福麻辣烫,装一个盒子就够了,打包费收了4元,都不知道怎么算的。”消费者孟先生说道:“这个就是巧立名目,因为商家线上销售外卖必须提供打包服务。”
瞿女士也表示,对外卖打包费看不懂,尤其是饮品。“线上订购饮品,每次都需要额外支付1元钱左右的打包费。但是实际收到饮品的包装,和在线下门店购买打包带走的包装是一样的。”
澎湃新闻记者获悉,在一些外卖平台上,关于打包费或包装费的投诉信息不在少数,大都是针对外卖包装收费标准不一、重复和过度收费等“包装刺客”现象进行投诉的。从消费者的声音中不难发现,即便这些附加费用数目不大,但消费者仍旧非常在意:这不仅是多付一两元钱的事情,更是商家在试探用户的底线。
“18.5元的粥饼外卖,包装费就要6元”“每串烧烤都要收打包费,送到时只有一个锡纸打包起来”……近些年,收取打包费已成为外卖行业常态,但打包费却屡遭消费者诟病。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际交易中,打包费因缺乏标准、计价不合理、过度收取包装费,屡遭消费者诟病。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12月28日 央广网)
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下单的时候,商家并不主动明示打包费信息;或者,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只得默认商家既定的包装。消费者认真看收费清单时,发现打包费居然高达数元,只能无奈地惊呼:“遭遇了‘打包费刺客’”。
商家根据国家政策,根据保障食品卫生的要求,对外卖配送的食品进行打包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合情、合理、合规。然而,商家在收取外卖打包费时,弊端实在太多,比如收费不明示、标准不统一、计价不合理、重复包装收费等等。如此混乱且违反法规的外卖打包费,岂能不遭消费者诟病?
不要以为打包费真的只是打包费,其实,它已经成为外卖餐饮商家的牟利工具。一个进价仅几分钱的包装袋,与外卖捆绑在一起,就身价倍增。外卖打包费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所以,把它说成外卖餐饮商家的牟利工具,一点都不为过。
早在2019年9月,央视就曾曝光外卖打包费的“黑料”,批评外卖餐饮商家强收、乱收打包费。打开网络,搜索“外卖打包费”或“打包费刺客”字眼,相关事件的报道数不胜数。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地方消协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打包费”平台及商家进行了约谈,并要求其整改。
诚然,商家对于包装费、打包费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自主定价不等于漫天要价,不等于无序定价,不等于随心所欲,也不等于隐蔽收费、强制收费。包装袋、保温袋的收费远超其成本价,商家违背了公平定价、诚信定价、合理定价的法律原则,且隐藏打包费详细信息,属于违法。
媒体曝光,舆论谴责,职能部门约谈,法律界批评,消费者口诛笔伐……但外卖“打包费”毫无悔意,岿然不动,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令人唏嘘。
打包费该如何收?收多少?希望相关部门能制定详细的标准,平台及商家依规而行。对于违规者,我们也不能仅仅表达愤怒,也应拿出法律武器维权;更关键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要严于执法,严于追责,重拳出击,打击违规商家及平台。总之,违反法规的混乱餐饮外卖打包,不该成为一笔糊涂账,不该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消费者点外卖,除支付食品本身的费用外,还需额外支付打包费,这似乎无可厚非。但现实生活中,打包费却成了暗藏猫腻的“糊涂账”。有消费者吐槽,“外卖用的透明塑料盒,有的店铺收1元,有的店铺收2元,搞不懂是什么标准”;顾客下单一份烧烤,在总共不足50元的付款中,仅打包费就达7.65元。
由外卖平台的“说明”显示,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商家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为保障商品安全、卫生送达,需要基于外卖业务特性,对消费者的外卖商品使用塑料购物袋等材料进行打包,并收取相应费用。这或可表明此举的合情、合理与合规。但打包费收多少、怎么收,却应提前明确告知消费者,以确保人们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据某外卖平台工作人员称,基于各地餐具实际价格水平,平台会对商家的打包费设定参考上限值,商家可在上限值内自主设置餐盒费用。记者搜索发现,外卖商家常用的可降解一次性环保外卖打包盒,可放在微波炉中加热的,300个卖142元,其均价不到0.5元。由此解读,现实中大部分商家外卖打包费均高于餐盒自身成本;即便是加上人工打包的劳务费用,其价格离谱也显而易见。这不能不让人们质疑,餐饮商家让打包费成为“隐性消费”,是否在有意转嫁经营成本。
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绿色消费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无冲突。限塑令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收费,而是通过收费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频率,引导消费者自发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经营者可以探索降低塑料购物袋使用频率的销售策略,但并非简单粗暴地统一收费。
平台、商家、消费者要成为相互“成就”的多赢共同体,切忌彼此“算计”。外卖商家应在菜单或点餐系统中明确标注打包费的存在,并确保消费者在点餐时有选择是否需要打包服务的权利。同时,打包费定价应合理透明,商家不能违背诚信原则随意标价、远超成本或重复收取;预包装的商品不应再次收费,杜绝捆绑消费、强制消费。
平台要科学设定“分成”机制,减轻商家经营压力,并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对违规收取费用的商家进行严格约束,为消费的人提供更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