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一条从农业新技术研发到建立统一标准模式,再到监督管理的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子
3月18日,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的双拱双膜大棚里,一个个像“枕头”一样的白色PE袋,整整齐齐地“静卧”在地上,袋子中间开孔处透出的一株株甜瓜苗已经长出来几厘米高,绿油油的叶子一派生机。
这个“小枕头”叫有机营养枕,是将牛粪、鸡粪、蘑菇渣及煤灰等按比例混合,通过添加微生物发酵剂高温发酵熟化、低温陈化,制成农作物栽培基质,装进内黑外白的PE袋内,做成外形像大枕头的“营养枕”,直接在“营养枕”上栽培瓜果蔬菜,不但消化利用了养殖废弃物,解决了连茬种植导致土壤生态退化问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很好地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基质营养枕栽培技术的目标就是让土地在休养的同时,农业生产不间断,但这也只是我园区设施农业‘3+2’技术的其中一项技术。除此以外,它与大跨度双拱双膜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碳基营养肥料4项新技术综合应用,可节约用水70%,节约化肥80%,减少农药使用量90%,基本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园区主人马新世自豪地说道。
目前,设施农业“3+2”技术在杨凌区内推广面积累计达5万亩,同时也已在山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被广泛推广应用。
在杨陵区揉谷镇的一座设施大棚内,面对一株株西瓜苗苍翠碧绿,生机勃勃景象,杨凌中来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中来兴奋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虽然我的西瓜比旁边的大棚晚十天栽种,但是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种植,不仅将以前近千吨用水减少到了几十吨,而且品质好,还能比别人提早十来天上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走标准化道路。近年来,杨凌先后颁布了《杨凌农业标准体系(2012版)》和《杨凌现代农业标准体系(2017版)》收录农业生产有关标准5000余项,建立标准数据20000余条,并围绕设施蔬菜、奶肉牛、名优花卉、良种小麦、食用菌、良种猪、精品苗木、经济林果等八大类产业建立了核心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构建了综合农业标准化研究与示范平台,形成并推广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育苗(仔)培育、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等“12个统一”标准化生产推广模式。
与此同时,一个个保障农业绿色生产的“三型五化”“一个平台五个系统”和以建立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检验测试、标识溯源、品牌创建“五位一体”的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监督管理模式的形成,打造了“基地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农户”的“点上示范、面上推广”新格局,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成功范例,奠定了杨凌现代绿色农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基础。
在第26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汉中市镇巴腊肉全产业链安全溯源体系平台正式上线,来自陕南深山的腊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样的平台的上线,实现了镇巴腊肉从养殖场到餐桌,全程产业链信息记录和全程监管,实现了腊肉来源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过程可展示、结果可反馈的产品溯源体系。
2019年以来,杨凌市场溯源服务平台用户达到381家,产地面积认证面积70137亩,服务平台标签打印数量近16万张,实现区域溯源全覆盖。尤其随着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标识管理系统全面建成,区内实现了“生产的全部过程有记录、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去向可跟踪、主体责任可追究、问题产品能召回、质量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保障食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打造了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公共品牌,在2017年的陕西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新闻发布会上,“杨凌农科”价值突破800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品牌第二名。
如今,但凡农产品贴上“杨凌标签”,消费者只要使用电子设备扫一扫这些贴有二维码的标签,就会立刻看到这些农产品从播种到采摘全过程中的温、水、肥、用药等信息,建立起了从田间地头到超市餐桌全过程的溯源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绿色农产品优质供给。全区完成绿色认证主体15家,认证产品53个,有机认证主体8家,认证产品62个,“两品一标”认证面积4.2万亩,占全区果蔬面积80%。全区4.3万亩作物纳入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全程监管。农产品日常速测合格率100%,例行监测300样,辖区抽检实现全覆盖。并建立了年产12万吨的有机肥生产基地,采取绿色综合防控措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95%以上,秸秆利用率达到92%以上,有机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双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